公元45年,建武二十一年某一天的卯時,宮門口的三通鼓剛剛敲過,文武百官分左右兩列魚貫而入,未央宮正殿宣室,漢光武帝劉秀,頭戴冕冠,身穿十二章紋繡朝服,端座在寶座之上。
中常侍從安“唱班”:
“有本啟奏,無本卷簾退朝”。
“啟稟陛下,匈奴、烏桓進犯,京兆、左馮翊、右扶風地區(qū)多受到侵掠,皇家陵園也有不同程度損毀,懇請陛下派兵出征,蕩平四海,救黎民于水火”
大司徒玊況雖年事已高,仍精神奕奕,聲如洪鐘。
“北擊烏桓,何人愿往?”
“陛下,臣愿領(lǐng)兵前往”
武威將軍劉尚當仁不讓第一個出列,他寬寬的臉龐,大大的耳朵,望之如巨靈神般孔武有力。
“啟稟陛下,臣幼年之時,曾在三輔地區(qū)放牧,對此地地形相當熟悉,也多次與匈奴烏桓交戰(zhàn),了解敵人的作戰(zhàn)部署,懇請陛下,讓臣率兵出征。”
新息侯馬援,字文淵,位列九卿,當之無愧的戰(zhàn)神,不同與別的將領(lǐng)的黝黑,同樣的風吹日曬,歲月卻格外厚待這位儒雅的將軍,雖年近六旬,見之不過四十五六,只一把修長的胡須彰顯著他的年輪,比之后世的美髯公關(guān)羽,又勝了三分。
“好你個馬伏波,一把年紀了,還這般能折騰,你剛剛平定嶺南,入京還不到兩個月吧?”
“陛下,臣受大漢厚恩,惟愿馬革裹尸、不死床簀”伏波將軍馬援擲地有聲。
“新息侯忠勇可嘉,既如此,命:伏波將軍馬援為大將軍,耿舒、耿秉、為先鋒,劉匡、孫永為校尉,出兵三輔,北擊烏桓”。
“陛下圣明”群臣跪,
中常侍從安唱“退朝”。
宮門外,東漢三大中流砥柱,大司空竇融,太中大夫梁統(tǒng),建威大將軍耿弇,駐足而立,翹首以盼,見到行色匆匆的馬援急忙將他拉住。此時馮異,吳漢早已作古,鄧禹老邁,常年纏綿病榻,東漢開國元勛,只剩下如今的f4。
“文淵,陛下剛才單獨召見你,可是問你此次北擊烏桓,所需兵士多少?”大司空竇融忙問。
“周公兄,果然不愧是大司空,真真是料事如神!”
“那你是如何回答的?”太中大夫梁統(tǒng)問
“陛下問兩萬人馬可夠?我答道:兵貴神速,只需三千精銳騎兵足以!”
竇融,梁統(tǒng),耿弇三人聞言,面面相覷,紛紛搖頭嘆息!
“既如此,那我家幼弟耿舒、侄兒耿秉就拜托文淵兄了!”建威大將軍耿弇拱手道。
“伯昭賢弟不必擔憂,兩位少將軍文韜武略、足智多謀,他日成就不在你我之下”。
“文淵兄,犬子梁松不才,也欲為我大漢盡一份綿薄之力,剛剛已求得陛下恩準,與劉匡,孫永同為校尉,希望助將軍一臂之力,早日凱旋而歸,將軍,犬子就拜托你了!”太中大夫梁統(tǒng)道。
“仲寧老弟,松兒可是帝婿,溫文爾雅,玉樹臨風,年紀青青,已是黃門侍郎,他日前途不可限量。況且他與舞陽公主剛剛喜得麟兒,你又何必讓他去軍中吃苦受罪”大司空竇融道。
“哎,非我所愿,實則公主之意,公主乃陰后所出,最看不起那些紈绔子弟,常常鼓勵我兒上陣殺敵,建功立業(yè),此次出征,有勞文淵兄了,拜托”
“如此,我定不負仲寧之托,待松兒如我子侄一般。”馬援拱手回禮。
這梁松是梁統(tǒng)的長子,竇固則是竇融的侄子,他們都是當年河西權(quán)貴的后代。劉秀為了籠絡竇融、梁統(tǒng),把這兩個寸功未立的黃毛小子任命為黃門郎,這兩個人年紀輕輕,卻都是當朝的駙馬,是朝中炙手可熱的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