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冷的野外山地中,一隊長長的軍隊走進兩山中的大道。
達丁尼手下三萬人是佩德羅的嫡系部隊,部隊裝備情況比一般的地方武裝精良,不過和重新武裝過后的華人獨立軍野戰(zhàn)部隊相比,卻略顯不足。
佩德羅作為秘魯總統(tǒng),要維持一支龐大的軍隊,巨大的軍費支出讓他不能大規(guī)模采購軍事裝備,所以三萬秘魯軍隊中,騎兵部隊有兩千人,炮兵規(guī)模也不大。
這次夜間偷襲華人獨立軍,達丁尼帶出了兩萬士兵,其余一萬人留守阿雷基帕城,鞏固新收復的失地。
達丁尼率領兩千騎兵行進在部隊中央,這時,一枚枚冒著煙的土制手榴彈扔進了秘魯軍隊中。
手榴彈的歷史悠久,最先是中國人發(fā)明的。
15世紀歐洲出現(xiàn)了裝黑火藥的手榴彈,當時主要用于要塞防御和監(jiān)獄。
17世紀中葉,歐洲一些國家在精銳部隊中配備了野戰(zhàn)用手榴彈,并把經(jīng)過專門訓練使用這種彈藥的士兵稱為擲彈兵。
到19世紀,隨著槍炮的發(fā)展和城堡攻防戰(zhàn)的減少,手榴彈曾一度受到冷遇。
1904年日俄戰(zhàn)爭中,手榴彈又在戰(zhàn)場上發(fā)揮了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由于塹戰(zhàn)壕的興起,手榴彈得到了廣泛應用。
伏擊秘魯軍隊使用的手榴彈是李明遠命令阿雷基帕軍工廠緊急加工趕制出來的,
在李明遠原本的計劃里是要向西方國家定制手榴彈,不過在和劉樸等人商量后,李明遠果斷放棄了這個想法,
因為手榴彈制造簡單,只需要火藥,鐵皮外殼和引信三個部分組成,任意一個小軍火作坊都可以完成手榴彈制造,
在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利用相同的原理,把火藥裝填在鐵質(zhì)的棺材里,埋在城墻下面炸毀城墻無往而不利。
聽了劉樸的解釋,李明遠也回憶起來,以前在農(nóng)村過年時,許多小孩把撿來的鞭炮拆開,火藥倒在鐵質(zhì)的小盒子,然后加上鞭炮引芯點燃,聲音巨大,威力不小。
這次使用的手榴彈是用黑火藥制成的,威力和用高性能炸藥做原料的手榴彈相比,略有差距,
這種手榴彈爆炸后,一般分成七八塊裂片,很難直接殺死敵人,不過卻能給敵人造成不小的傷害,使敵人暫時失去作戰(zhàn)能力。
冒著煙的手榴彈引起了秘魯士兵的注意,幾個一時好奇的秘魯士兵剛拿起扔在腳下的手榴彈,就聽到一陣震耳的爆炸聲,接著倒在地上來回翻滾。
隨著第一顆手榴彈爆炸,幾十里長的秘魯軍隊中連續(xù)不斷的響起爆炸聲,
轟鳴的響聲驚住了秘魯軍隊的兩千騎兵,達丁尼的戰(zhàn)馬受到驚嚇,猛然躍起前身,把達丁尼翻下馬,
幸虧身邊的護衛(wèi)眼疾手快,把達丁尼拉了出來,要不然達丁尼可能變成第一個死于馬踢之下的秘魯將軍。
投擲手榴彈的是埋伏在半山腰的華人部隊,三千士兵,每人投擲五枚手榴彈,一萬五千枚手榴彈在兩分鐘內(nèi)投擲完成,立馬打亂了秘魯軍隊的陣型,
偵查營和特種大隊集中部署在伏擊陣地的中央地段,手榴彈投擲完成后,六百名特種大隊和偵查營士兵從藏身的地方現(xiàn)身,迅速沖到山中大路上,
在秘魯士兵還在愣神的瞬間,沖到他們跟前,用隨身攜帶的步槍和大刀干掉眼前的敵人。
華人獨立軍選擇伏擊的山道,寬約四百米,其中秘魯軍隊排成每行三十人,行進在山路中央一百米范圍內(nèi),
山路兩邊一百米的范圍內(nèi)道路崎嶇不平,碎石林立,這在給秘魯軍隊行進帶來困難的同時也阻礙了華人獨立軍的進攻速度。
特種部隊的士兵擅長偽裝隱蔽,他們利用巨石和土坑的掩護躲過了秘魯警戒士兵的搜查,因此當他們把秘魯軍隊截成兩斷的時候,埋伏在半山腰的華人士兵還沒有沖下山坡。
經(jīng)過華人獨立軍的初次打擊,秘魯軍隊很快反應過來,在被特種部隊截成兩半的接口處,前后兩處的秘魯軍隊各自集結了五六百士兵向特種部隊發(fā)起進攻。
特種大隊和偵查營占據(jù)的山道長約三百米,特種大隊士兵負責山路東面的秘魯士兵,而偵查營負責山路西面的秘魯軍隊,
“砰碰碰,”一百桿步槍同時射擊,向偵查營進攻的秘魯軍隊立刻倒下六七十個士兵,秘魯軍隊的進攻陣型比較集中,第一輪射擊就讓前面的士兵倒下一小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