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聞和馮小鋼一正一丑兩位,抽時間都讀過書市上最火的小說《兵王》,不過評價并不高。
這兩位,骨子里都是狂人,孟星魂拿他們也沒轍。
他在劇組也沒有什么書友同盟,看這本小說最興奮的,是個十七歲的夏宇,看著看著,都會把哈喇子流到書上。孟星魂總算知道姜聞為什么,找夏宇演馬小軍了。這孩子,現(xiàn)在還真尼瑪是個小傻缺啊。
孟星魂不記得周先生的原文了。
反正魯迅先生對中國人,鞭撻的怎么深,怎么刻,他都沒意見,但也未必茍同。
孟星魂只會贊嘆大師們的文章里,他能產(chǎn)生同感的部分,其他我沒有同感的地方,你就算把魯郭茅巴老曹,吹到天上去,我就是不鳥,——孟帥就是這么帥。
孟帥就服魯大師說的,他記不得原文的那一段,大意是:中國人看戲看到入迷時,會傻傻的張著下巴。
孟帥打從十四歲看到這句話起,就以此作為自己交友的冰鑒手段??磦€電影、看個馬戲、看個比基尼,就能張著大嘴、下巴都快掉下來的人,你丫就是個傻缺!
孟星魂雖然是個小禍禍,他剛十四歲的時候,四大名著,就已經(jīng)通讀兩遍了。
他姐姐孟星雨,大他三歲,卻是和他同一年,才完成老媽布置的任務(wù)。
為此,普老師一向認(rèn)為,女兒不如兒子。
不過,姜聞和馮小鋼都承認(rèn),這本《兵王》的故事性挺強(qiáng)的,很適合改編成影視劇。
他們倆自然無從曉得,《兵王》這本小說,描述的“搗蛋三人組”的傳奇故事,在潛歷史的影響力,會有多么深遠(yuǎn),它是后來各類軍事小說濫觴之起源。
這本小說,在日漸萎靡的圖書市場,銷售量更是一鳴驚人。自然而然,會引起各方人士的關(guān)注與熱評,一時間,在文藝界卷起一陣狂潮。
讓孟星魂印象深刻的評論,來自一個叫劉萌的。
他的文章登在《解放軍文藝》上:
這本小說的作者一定是當(dāng)過兵的,所以能夠準(zhǔn)確反映士兵的軍事訓(xùn)練和日常生活,讀來令人如身臨其境。
小說講述了一個18歲的戰(zhàn)士鴻飛,從一個調(diào)皮搗蛋、桀驁不遜的大男孩,經(jīng)過軍營的熏陶洗禮,成長為一個兵王的過程。
《兵王》成功塑造了一個部隊文藝題材中前所未見的“搗蛋三人組”,精靈古怪又堅韌不屈的鴻飛,膽大心粗的司馬,愛哭鼻子的小武,都給人深刻印象。
尤其精彩的是主人公鴻飛在“煉獄營”的描寫,還有大演習(xí)中,鴻飛、司馬用苦肉計端掉紅軍團(tuán)指揮所的一段,我從未在同類軍事題材小說中看到過,真過癮!
孟星魂腹誹著,后來在你的小說和電視劇里,多的是。你丫也是個大抄,不過我抄別人,你它么抄自己。
不少高大上的批評則指出:這部作品在思想性方面,亮點闕如,并沒有多少能夠震撼人心的東西。行文流于浮躁,文筆不夠精美。
無論褒貶雙方,一個相同的共識是,這本《兵王》,確實有著很強(qiáng)的可讀性。在時下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是少之又少的,絕不亞于時下流行的武俠小說與言情小說,但是全書內(nèi)容的真實性和嚴(yán)肅性,又遠(yuǎn)遠(yuǎn)過之。這是它能熱銷數(shù)十萬冊的主要原因,也因此受到了一般讀者的追捧推崇。
反過來說,一般的讀者喜歡讀的,不一般的讀者,往往認(rèn)為是難登大雅之堂。
比如在告別《陽光》劇組時,孟星魂有點小虛榮的告訴姜聞,這本小說《兵王》,是他這個軍中孟帥寫的。
姜聞聽說了,確實很驚詫。他意外的是,這小老弟居然還能寫小說,還賣得這么火。
不過對于這本書本身嘛,哼哼,姜聞拍拍小老弟的肩膀說:“孩子,你還需要繼續(xù)深造啊,離經(jīng)典,差太遠(yuǎn)了?!?br/> 好吧,孟星魂很鄙視地把這個瘋子,留在他自己的象牙塔里,轉(zhuǎn)身瀟灑離開。
經(jīng)典?你丫有病吧?能寫出經(jīng)典的人,沒有一位,能活到二十一世紀(jì)的。轉(zhuǎn)念一想,我擦!還真有一位,在香港,金老。
孟星魂的戲份徹底殺青的時候,已經(jīng)離一九九四年的春節(jié),也就不遠(yuǎn)了。
孟帥依依不舍的告別了,他人生第一個劇組的伙伴們,踏上了回老家的列車。
一九九四年剛過完大年,孟星魂就和姐姐,坐火車一起來到了魔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