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朱由校暗自思忖自己作為大明皇帝,該如何挽救即將于十七年后轟然倒塌的大明王朝時。
殿外的小黃門忽然來報,文淵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孫承宗求見。
朱由校不由得有些欣喜,他現(xiàn)在已經(jīng)知道,這孫承宗和熊廷弼還有王在晉算得上是應對遼東戰(zhàn)事的能臣。
袁大炮自然不算的,朱由校并不認為一個志大才疏的人能干出多大的事。
雖然這袁大炮和孫承宗的戰(zhàn)略思想有些類似,都是講究廣筑城堡,擴充兵馬,打造關寧防線,但袁大炮卻比孫承宗自負得多,胸襟也小得多,朱由??刹幌胱屆凝堖€死在他手里。
孫承宗沒有因為朱由校當年聽從閹黨的意見罷免了他而有怨言,頗有范文正公遺風的他在接到起復圣旨后就馬不停蹄得趕來了京城,一來到京城也來不及與朝中好友相見就先來宮里求見。
在大明,不止朱由校一個人為大明的未來憂心忡忡,他孫承宗也是其中一個。
一見到朱由校,孫承宗躬身行了一禮:“老臣見過陛下?!?br/> 朱由校則忙托起孫承宗:“孫先生不必拘泥于此,說起來,您是朕的老師,朕應該向你作揖才對。”
“天地君親師,君臣在前,師生在后,陛下乃萬金之軀,老臣不敢當”,見朱由校要行禮,孫承宗也忙扶住了朱由校。
“朕當初年幼,因一時之氣罷免了孫先生,現(xiàn)在想想實在不該,如今大病初愈就急不可耐起復孫先生入閣,沒想到旨令一下,孫先生這么快就趕來京城,讓朕很是欣慰,不過也來的正好,朕也正想問問先生,何為大明真正大患?”
孫承宗罷職閑居的一段日子里,也想透了不少問題,再加上他經(jīng)過戰(zhàn)事,與其他慣愛空談內(nèi)斗的東林黨官員不同。
朱由校剛剛一問,這孫承宗就立即拱手:“陛下,老臣認為我大明目前大患有三,一是黨錮之爭,二是關外女真,三是流民?!?br/> 朱由校沒想到這孫承宗與自己的想法不謀而合,心里倒也欣喜,忙問孫承宗有何解決之道。
“陛下,其實這三者都是一個問題,那就是錢糧賦稅!
無錢糧無兵可用,無城可建,無炮可添,胡虜之兵自可隨意劫掠,荼毒我大明百姓;
無錢糧則無士可養(yǎng),賣官鬻爵者則更多,趨炎附勢之徒也就漸漸充斥于朝廷內(nèi)外;
無錢糧則無災可賑,百姓流亡,食不果腹,自是揭竿而起化為盜賊,如此田地越發(fā)荒廢,國家之錢糧賦稅也就更為困窘?!?br/> 孫承宗的一席話說完,朱由校就接了一句:“敢問先生,我大明錢糧賦稅從何而來?”
“自是來源于天下百姓,可如今百姓流離失所,有田地者十不存一,陛下可鼓勵流民百姓墾荒自種,邊軍屯田自養(yǎng),如此天下可保無憂。“
孫承宗畢竟是屬于士紳階層的官僚,無論再怎么高瞻遠矚也不會意識到大明的錢糧賦稅取之于百姓根本就是錯誤之舉。
屁股決定腦袋,孫承宗的建議若是在明朝初或者中期還好,在沒有外部危機的情況下,的確可以通過增加耕地來緩和階級矛盾。
但現(xiàn)在的大明因小冰川氣候影響且土地大量集中在士紳手里,單純靠墾荒和屯田根本不可能在短時間內(nèi)讓大明走出財政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