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一家三口也沒想到楊彥會把釣黃鱔的方法傾囊相授給不認(rèn)識的幾個老農(nóng)民,這讓他們不由對楊彥更加高看了一眼,畢竟黃鱔拿市場上賣,還是能賣幾個錢的。
鮑姑便是贊道:“彥之小郎君俠骨仁心,令人欽佩不己。“
楊彥搖頭笑了笑:”葛夫人過獎了,民生多艱,在下無非是盡一份綿薄之力罷了……“
正說著,楊彥一瞥車廂,突然現(xiàn)出了猶猶豫豫之色。
“怎么了?楊家郎君是否有為難之事?“
葛慧娘問道。
”這……“
楊彥吞吞吐吐道:”我想拿長魚換些蔥姜,請稚川先生成全。“
葛洪釋然的笑道:”彥之郎君自取便是。“
當(dāng)時出遠(yuǎn)門,必不可少的就是糧食,因為那個時代,還沒有驛站,鄉(xiāng)間也沒有客棧,雖然從句容到建康沒多遠(yuǎn),但牛車哼哧哼哧慢悠悠走著,也要一兩天時間,如果不帶糧食的話,那對不起,餓的頭暈眼花別埋怨。
楊彥眼尖,看到了蔥姜。
煮黃鱔湯沒有蔥姜,會腥的難以下口,他也沒多取,只拿了一小塊姜,和幾根蔥,然后問道:“可有竹簍?我勻些長魚過來。“
”誒~~“
葛洪袖子一揮:”什么勻不勻的,莫非我葛稚川連些蔥姜都舍不得么?這么點怎么夠,再拿些走。”
楊彥拱了拱手:“稚川先生勿要誤會,一碼歸一碼,在下絕無輕視之意。”
鮑姑倒是笑道:“彥之小郎君說的也是,那好,我們就不和你客氣了,慧娘,拿個竹簍過來。“
”嗯!“
葛慧娘從車?yán)锒肆藗€竹簍到楊彥面前,楊彥嘩啦一倒,倒了一半過去。
“夠了,夠了!”
葛慧娘連聲嬌呼:“一點蔥蒜哪能換你那么多長魚。”
楊彥微微笑道:“長魚天生地養(yǎng),改日我再來釣便是,別客氣。“
“那可不行!”
葛慧娘眼珠滴溜溜一轉(zhuǎn),拿了兩塊胡餅遞過去道:“給!”
胡餅和今天的燒餅差不多,加鹽、醬料和芝麻烤制而成,就是因發(fā)酵技術(shù)不過關(guān),顯得非常實沉。
楊彥的肚子早餓扁了,兩塊胡餅對他構(gòu)成了致命的吸引力,不過讓他拿一個小女孩的東西,他總覺得別扭。
畢竟他的身體雖然是個十七歲的少年,也下定決心在這個世界以新的身份好好活一回,但是他的心態(tài)不是說轉(zhuǎn)就能轉(zhuǎn)的,仍是個年近四十,為生活奔波的中年油膩男。
“拿著吧!”
鮑姑也笑道。
“給!”
葛慧娘再次把手一抬。
“那……多謝了。”
楊彥接過胡餅,背上竹簍,拱手道:“今日就此別過,告辭!”說完,便轉(zhuǎn)身而去。
葛洪也拱了拱手,鮑姑與葛慧娘則是微微笑,三個人倒不急于趕路,只是看著楊彥的背影。
葛洪捋著胡須道:“此子貧而不吝,困而不餒,氣宇軒昂,假以時日,必成大器!“
鮑姑卻是嘆了口氣:”可惜他的出身……他若是弘農(nóng)楊氏旁枝,真有大才德的話,未必不能出頭,就怕他與弘農(nóng)楊氏全無關(guān)系,哎,我朝的九品中正制,變味了啊!“
葛洪也搖了搖頭,當(dāng)初曹操以九品取士之時,是以人才定品,但是在曹丕代漢之后,為了與世家大族妥協(xié),采納陳群建議定九品中正制,再到本朝,九品取士漸漸為世家大族把持,從此斷絕了底層向上攀登的渠道,而司馬睿自稱制以來,更是列了個《百譜》,晉升的范圍更加狹窄。
那么,名列《百譜》的都是什么人呢?
司馬睿出自于東海王越門下,即八王之亂的最后一王,在東海王越兵敗病死之后,王府掾吏紛紛改投司馬睿,名列《百譜》的便是擁立司馬睿稱帝的那些家族,以及對江東吳姓的妥協(xié)。
換句話說,弘農(nóng)楊氏雖然在關(guān)中名聲赫赫,但是江東小朝庭不承認(rèn)!
“阿翁阿翁,阿母,快看楊家郎君!”
葛慧娘突然拍著手尖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