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十六日。
經過了兩萬余工人一個多月的努力工作,上千輛的工程車的參與,海量的物資投入,現在包頭工業(yè)基地終于見到了一定的成效。
今天,包頭鋼鐵公司的第一個煉鋼平爐正式投入試運營!
雖然那僅僅是一個一百噸的平爐,設計產量為八個小時一爐,日產量最多也不會超過三百噸的小平爐。
但是,這也是一個歷史性的飛躍。
代表著趙軍從此正式的在工業(yè)化的道路上邁了一小步。
這是趙軍的一小步,卻是整個華夏復興的一大步。
按照趙軍的計劃,總共三期工程后這里以后將會有一百個一百噸的平爐!
每個平爐一年的鋼鐵年產量就有十一萬噸,一百個加起來就有一千一百萬噸!
除此之外,趙軍還打算建設六十個三十噸級的轉爐。
純氧頂吹轉爐這個技術是1952年才發(fā)明出來的,但是轉爐在十九世紀就出現了,只不過當時是用頂吹高壓空氣轉爐制鐵。
只需要把高壓空氣換成純氧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不要看轉爐才只有平爐的一半大,但是如果應用純氧頂吹技術,每爐鋼只需要一個小時就可以。
也就是說一個三十噸的轉爐,一年就能夠二十六點五萬噸鋼。如果六十個三十噸的轉爐建成,就可以提供一千五百四十萬噸的鋼鐵!
而且具有熱效率高,建設費用和運營費用低,生產鋼材種類多,質量好的優(yōu)點。
但是有一點,轉爐是干不了的。那就是澆鑄大型水壓機以及大型的澆鑄件,這個是轉爐不能夠干的,必須得平爐才行。
但是工業(yè)制取氧氣的技術是在1920年才完善的。
現在紅警基地只提供1900年前的技術。
不過這難不倒趙軍,工業(yè)制取純氧的難點在于當時沒有人想到如何分離空氣中含有的氧氣。
而現在的西方制取純氧方法只有實驗室電解水。
現在的技術水平其實已經足夠工業(yè)制取純氧了,只需要利用戰(zhàn)車工廠那可以制作380毫米的巨炮的制作能力,按照同樣的標準制作耐高溫高壓密閉容器就可以了。
不過現在液化空氣廠和液化空氣分餾塔還未完成。
液化空氣廠是由壓縮和冷卻兩部分組成的。
壓縮機a將吸入的空氣壓縮,壓縮產生的熱被冷卻器b中的水帶走,再經過熱交換器e1與返回的低壓氣體進行熱交換,經風冷卻后的壓縮氣體分成兩路:一路進入膨脹機c進行膨脹,同時對外做功,在這過程中,消耗了空氣的大量內能,溫度降低;膨脹后的氣體進入熱交換器e2的低壓側,與其中的高壓側的壓縮氣體進行熱交換后,通過e2返回壓縮機的吸氣口。另一路進入熱交換器e2、e3,與返回的低壓氣體進行熱交換,降低溫度,再經過節(jié)流閥z進行節(jié)流膨脹,溫度降低到78.8k,于是有一部分氣體被液化,成為液態(tài)空氣d。沒被液化的氣體依次返回e3、e2、e1,與進來的高壓氣體進行熱交換,最后返回壓縮機的吸氣口。
通過上述過程就可以制成液化空氣。
制作液化空氣的主要目的在于制取液氮、液氧及提取稀有氣體。制取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液態(tài)空氣組份沸點的不同(氮:77k氧90.2k)而在分鎦塔中進行分離而得到。
所以這兩樣沒完成之前趙軍是不要想去使用轉爐了,還是先老老實實的用平爐這種全世~界~通用的方法吧。
而且平爐一直到趙軍穿越之前都還在使用,也可以說明它的價值。
生產出的氮氣也極具實用價值,可以用在制取化學氮肥,純堿等等。而且還是制取浮法玻璃之時必不可少的保護氣體。
此時,在趙軍面前,第一爐滾燙的散發(fā)著紅光的鋼水隨著傾斜的平爐從十幾米高的爐口緩緩地傾斜而下。
第一爐鋼水成!
就在同一天,一隊有八百人的的紅警士兵抵達了河南安陽。
這個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的地方。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屬于上古漢語,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語系的語言。
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甲骨文記錄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經濟情況,主要指中國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于占卜吉兇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內容一般是占卜所問之事或者是所得結果。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后,甲骨文還使用了一段時期,是研究商周時期社會歷史的重要資料。甲骨文其形體結構已有獨立體趨向合體,而且出現了大量的形聲字。它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青銅銘文,是漢字發(fā)展的關鍵形態(tài),被稱為“最早的漢字”?,F代漢字即由甲骨文演變而來。在總共10余萬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圖形,其中已經識別的約有2800多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