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申年十月十四日,好友一行五人誤打誤撞來到山東沂南縣竹泉村。
原本沒有把游竹泉村列在這次旅程之內,其實,來山東之前,也就壓根不知道山東沂南有個竹泉村。只是聽了當?shù)孛耖g的這樣一種說法:如果來到沂南卻沒到竹泉村,就好比吃臨沂的煎餅沒放大蔥,總會缺少那一段白和一抹綠?;蛟S是這種說法對大家太引誘,大家便不約而同有了一致的想法:寧可游了后悔,也不能因錯過二留下遺憾。
未曾走進竹泉村景區(qū)大門,竹與泉相互交織的景色便映入眼簾,如果用一個字形容:美!兩個字:醉美!
竹泉村因竹而得名,竹是竹泉村的靈魂,為這北國的村落增添了氣韻。在中國,竹子有特殊的含義,竹有節(jié)、虛懷若谷、耿直不阿。文人愛竹,沂南的漢子愛竹,中國君子愛竹。
我們一邊欣賞,一邊談論著與竹相關的話題,自然而然的扯到了鄭板橋對竹子的情有獨鐘。鄭板橋愛竹子,愛到無法離開竹子的地步,他種竹、畫竹、寫竹,以竹為友、以竹自居、以竹為生。他一生對竹子傾注了太多的感情,竹子對于他而言又有著諸多的含義。做官累了,他會調皮得像個孩子,耍著小性:“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魚竿?!毕氡厮嫷哪歉褡舆€未落在紙上,他心中的那桿竹子早已飛到湖邊釣得一分清閑了!誰會理解,這一根小小的竹子會給這位大畫家?guī)矶嗌贅啡ぃ?br/> 大文豪蘇軾對竹子的感情一點也不比鄭板橋遜色,他覺得“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竹是文人的情人,“情人眼里出西施”,并非是竹子的嬌柔,更多的是文人之間的“惺惺相惜”。
大家賞竹的情趣由漸濃而達越濃,情不自禁的學起鄭板橋“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桿”來。在竹泉村,恰有清泉可供垂釣!雖然在這里垂釣難以釣得住魚,但卻能收獲一種心曠神怡的心境。
如果說竹是竹泉村的靈魂,泉則是竹泉村的生命了。竹泉村的竹子因泉而生,泉水也因竹子而嫵媚靈動。
我們一行沿著溪水追本溯源,泉水沿著茅屋的門前舍后流過,看似冷冰冰生硬的石壁,經(jīng)泉水從身旁流淌也立馬鮮活起來。不論是青石小路,還是蒼翠竹林,或者茅屋小舍都在頃刻間與這泉水融為了一體,在細細品鑒的那一剎那把我們醉倒在這沂南古村,頓生“此間樂,不思蜀。”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