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style="color:#f00">熱門推薦:
????【最新的一章本是對第一卷的總結和升華,也是主角理念形成的第一步。很重要的一章,但是沒有寫好!修修改改花了很長時間,寫到凌晨兩點依舊覺得有些言不能盡!寫作功底實在太差了……為此只好將畢業(yè)論文奉上!這論文是我寫的,書友們要是在知網(wǎng)上看見了,請勿見怪!至于最新這一章,以后可能會有所更改,劇情不會變,但是應該會將傳達的思想更加具體一些。】
????引言
????在改革越來越深入的今天,中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已經(jīng)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政治體制的改革也就提上了日程。有識之士們紛紛在思考這個國家應該走向何方,“民主”這個詞被越來越多的人提及,該如何去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這是國家和個人都應該考慮的話題。
????我覺得一個國家的制度的設立不能離開這個國家的歷史,政治制度也是社會文化的一部分,那些傳承上千年的傳統(tǒng)根深蒂固于我們的思想中,這些對于體制的設立毫無疑問將會產(chǎn)生重大的影響。我們現(xiàn)在所進行的改革更加不能忽視這些傳統(tǒng)。研究這個課題,探討宗法制與郡縣制治理下長達數(shù)千年的中國歷史將會給我們帶來一些啟迪和思考。
????一、行政和行政權
????(一)現(xiàn)代行政的定義
????“行政”一詞的英文是administration,源于拉丁文administrare,指“治理、管理和執(zhí)行事務”,通常指政務的管理和領導。[1]一般來說,行政可以概括為兩方面:國家的行政和社會組織、私人企業(yè)的行政。
????(二)中國古代行政的定義
????行政在中國古代則主要指執(zhí)掌國家政權,管理國家事務。
????《孟子?梁惠王上》:“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史記?殷本紀》:“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於是伊尹放之於桐宮。三年,伊尹攝行政當國,以朝諸侯。”《史記?周本紀》:“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2]
????簡而言之,行政二字在中國古代主要的適用群體就是君主和官員,謂之“肉食者謀之”,而與之相對的行政權力自然也就由他們掌握,但又不僅僅如此。
????(三)古代行政和現(xiàn)代行政的差別及研究古代行政的意義
????現(xiàn)代行政概念的外延越來越寬泛,不僅包含國家和政府管理社會公共生活的行為,還將社會組織和私人企業(yè)對于成員和員工管理納入其中。
????而中國古代的行政專指官吏和君主們對于國家的統(tǒng)治和管理,其外延十分狹窄,內(nèi)容相對單一。
????研究古代行政,了解古代行政權力是通過何種組織何種制度進行分配的,對于我們現(xiàn)在要進行的改革是十分有借鑒意義的。
????一個國家制度的設立不能離開這個國家的歷史,政治制度也是社會文化的一部分,那些傳承上千年的傳統(tǒng)根深蒂固于我們的思想中,這些傳統(tǒng)都會形成我們將要進行的改革的阻力,但同時也有可能給我們的改革提供良好的設想。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是離不開這些古老中國的傳統(tǒng)行政制度的。[3]
????二、行政權力在各朝代不同政治體制下的分配
????(一)先秦時期的宗法制和分封制
????中國古代的這一時期指的是自遠古人類產(chǎn)生到秦朝建立的這一段時間,主要包括原始部落時期和夏商周三朝。
????原始部落時期的社會組織是以親族之間的血緣關系來劃分的,社會人口很少,經(jīng)濟生活上的資源分配采用的是平均分配的方法。對社會的控制則依靠傳統(tǒng)習俗和首領的威信來維系,而無習慣法和政府權力的作用。在典型的原始社會里,年齡與性別相同的人具有同等社會地位。如有產(chǎn)生爭執(zhí)的話就會按照傳統(tǒng)的準則進行調(diào)停,人們普遍都會遵守這些準則。
????原始部落時期的行政權主要指對財產(chǎn)的分配,對日常事務的處理,對矛盾糾紛的解決以及祭祀戰(zhàn)爭的決定權,各種權力之間的界限模糊,主要經(jīng)由集體討論后上交首領決定。最高的決策者與群眾之間不存在距離,行政權可以說是由群眾與決策者之間共享。[4]
????產(chǎn)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由于原始社會時期的人類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生產(chǎn)資料都是公有制的,必須集合全族的人力才能生存下去。且活動范圍或者說是疆域狹小,首領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里發(fā)生了什么,整個社會的政治結構只有兩層即首領和民眾。
????而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剩余產(chǎn)品的出現(xiàn),貧富差距和等級也隨之出現(xiàn)。原始社會開始解體,階級社會隨之產(chǎn)生。原始社會之后的夏商周三朝,社會結構更加復雜,疆域拓展,人口增加,統(tǒng)治模式開始變化,君與民之間,“臣”開始出現(xiàn)并逐漸興起。[5]
????但是三代時期的臣子又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臣子,夏商周三朝政治統(tǒng)治的方式主要是通過宗族來進行的,也即君王便是整個國家內(nèi)地位最高的宗族—王族的家長,整個國家的統(tǒng)治階層便是由王族以及各個諸侯所在的宗族組成的,余下的平民和奴隸組成了被統(tǒng)治階層。這一特征可以看成是原始社會部落時期的延續(xù),王族是實力最強的一個部落,諸侯其次。但又和部落聯(lián)盟不同的是,各宗族之間,也即王族和諸侯之間存在著明確的等級區(qū)分,明示著上下尊卑。[6]
????很顯然三代的行政權力由王族和諸侯們共享。但是由于疆域的拓展,甚至于區(qū)區(qū)一個諸侯國的領域也遠遠大于部落時期的一個部落聯(lián)盟。[7]此時的諸侯們,自然不可能再去像原始社會的部落首領們一樣“事必躬親”,于是便只能選擇可靠地人替他們管理疆域上的大小事務,這一類人便是“臣子”。當然,此時的“臣子”們還只能算是各諸侯的“家奴”,事實上最初的“臣子”相當一部分都是諸侯本宗族內(nèi)的,和諸侯具有血緣關系的親人,這樣一群人自然也就只對本諸侯本宗族效忠,然后在名義上接受君王的統(tǒng)治,和其他諸侯的臣子們互不統(tǒng)屬,地位是一樣的。
????從此,統(tǒng)治模式便由原始社會的首領、民眾兩層轉變?yōu)榫⒊肌⒚袢龑樱俺甲印边@一舉足輕重的階層從此登上歷史舞臺。
????宗法制的基礎是血緣關系、準則是大宗和小宗之間的區(qū)分、內(nèi)核是父系家長制、并且嚴格遵從尊卑長幼之間的關系。殷商時期,宗法制已經(jīng)開始形成一些雛形,這是因為統(tǒng)治階級需要用之來鞏固奴隸制度,而從原始社會的父權家長制度變化而來的以家族為中心的政治權力和家族權力緊密聯(lián)合的政治制度—宗法制的確立卻要等到西周這個統(tǒng)一的奴隸制王朝正式確立的時候。
????而分封制便是在宗族這一社會統(tǒng)治的基礎組織長期事實的存在的基礎上,君王為了獲取諸侯們對其最高統(tǒng)治地位的擁護而不得不做出的一種妥協(xié)與交換。即君王將土地分封給諸侯,而這些土地很有可能早已長期處于諸侯所在宗族的治理下,換取他們在名義上接受君王統(tǒng)治,并約定向君王朝貢和共同出兵作戰(zhàn)等義務。
????正是由于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存在,三代時期的行政權力便由君王所在的王族和諸侯們的宗族在各自的封地上分別行使著。
????分封制的實質(zhì)其實就是奴隸主專制制度下的分權制度,這種制度下的諸侯們在自己的封地上享有絕對的權力,更可怕的是這種權力又是世襲的,絕對的權力加上世襲的統(tǒng)治,各諸侯國內(nèi)必然會形成各自為政的局面。加上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社會中,土地是最主要的生產(chǎn)資料,諸侯們的財富主要來源于土地和在土地上耕作的農(nóng)民,于是乎,源于對財富積累的原始欲望,諸侯們必然會想方設法的獲取更多的土地和人口。而更多的人口增加也必然要求更多的土地,在生產(chǎn)力水平?jīng)]有大幅提高的情況下,人類所能開發(fā)的土地資源是有限的。當諸侯們不斷地開發(fā)新的土地時,原來存在于各諸侯國之間的無人地帶逐漸消失,各諸侯國的領地逐漸接壤,于是乎,摩擦和沖突也就隨之而來。對于人口和土地的渴望促使著諸侯們不斷的發(fā)動對外戰(zhàn)爭,長達五百多年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由此開始。
????(二)秦漢時期的郡縣制和三公九卿制
????“春秋無義戰(zhàn)”,長期的戰(zhàn)亂使廣大民眾痛苦不堪,無不盼望過上安定和平的日子,于是,以結束戰(zhàn)亂、保障太平,用統(tǒng)一取代割據(jù)的社會需要便隨之產(chǎn)生了。
????當時的秦國經(jīng)商鞅變法之后,擁有最先進的政治制度,最強盛的軍隊,最主要的是新興封建地主階級在變法中得以壯大,他們迫切期望能夠發(fā)動對外戰(zhàn)爭去掠奪更多的土地,而舊有的奴隸主貴族們也希望在對外戰(zhàn)爭中獲取軍功來鞏固自身地位。統(tǒng)治階層渴望將統(tǒng)治權由秦國一地延伸到全國,中下層民眾渴望獲取軍功來提高社會地位。正所謂“上下同欲者勝”,最終在秦王嬴政領導下掃滅六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
????隨后,秦始皇以超常的政治智慧,大膽突破“周公之禮”的執(zhí)政理念,在地方上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在中央則推行三公九卿制,用以掌管國家權力。而“漢承秦制”,大漢王朝大體上沿襲了秦的政治體制。行政權力借由這兩種政治體制來行使。
????郡縣制,指在中央實行集權的體制下,郡、縣二級政權的地方行政制度的總稱。春秋時一些諸侯為了加強管理而置縣,直接任命一些不得世襲的官員為地方官,郡縣制使分散的權力層層集歸于中央,防止因分封而導致分裂。到戰(zhàn)國時期,這種制度逐漸被各強國采用。郡縣制最早起源于楚國,但是直到秦朝才開始在全國境內(nèi)推行郡縣制。[8]
????秦代全國的郡共有三十六個,后來又增加到四十八個,且有一千個左右個縣,平均下來每一個郡就要管理約二十多個縣。中央只負責管理四十八個郡,再由郡來管理下屬的縣,政府的管理鏈條不長,中央對郡、郡對縣都可以進行有效管理,哪怕是在信息傳遞不暢、交通不便的古代,也能清楚明確的傳達中央的政令,行政效率空前提高。中央下達行政命令到郡一級,郡再下達到縣,由中央來總攬全局行使決策權,地方郡縣上官員則負責具體去執(zhí)行。[9]
????而中央的行政權力則掌握在皇帝和三公九卿手中,秦、漢兩朝都是大一統(tǒng)的王朝,其疆域比之夏商周三朝要大許多,除了用郡縣制劃分地域,在地方上分擔行政權力外,在中央顯而易見光靠皇帝一人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治理偌大的國家的。于是,秦、漢兩朝在中央設立三公九卿制度。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合稱“三公”,最高行政長官是丞相,由其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同時管理文武百官。最高軍政長官為太尉,掌管全國軍務,但其平時也沒有軍權,戰(zhàn)時必須聽從皇帝命令,且要有皇帝的符節(jié)才能調(diào)動軍隊,軍權實際是掌握在皇帝手中。御史大夫的職責為監(jiān)察百官,御史大夫之下尚設立有御史中丞,負責掌管文籍,同時監(jiān)察中下級官吏;侍御史則負責文書往來;另有中央下派到地方負責監(jiān)督地方郡守的御史為監(jiān)察御史。[10]
????九卿位于三公之下分別掌管具體的事務,分別是奉常掌禮儀;郎中掌宮門;衛(wèi)尉掌宮門衛(wèi)兵;太仆掌輿馬;廷尉掌刑罰;典客掌民族事;宗正掌宗室事;內(nèi)史掌錢谷;少府掌山澤之稅。三公九卿各司其職共同掌握國家行政權力。[11]
????郡縣制與三公九卿制的出現(xiàn),是統(tǒng)一王朝的必然選擇。夏商周三朝時,行政權力掌握在分封制下的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族之間,諸侯國內(nèi)的各官吏實則是本宗族內(nèi)具有血緣關系的族人。決定你是否能為官的條件不是你的才華與能力而是你是否具有貴族血統(tǒng),這一不公平的制度自然為廣大知識分子所不滿。廢除分封制,設立通過選撥官吏來任命郡縣長官的郡縣制,拓寬了知識分子的仕途,自然也就能得到他們的擁戴。[12]
????這兩種制度打破了僵固的世襲制,使整個行政體系充滿活力,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13]
????(三)從三省六部制、“二府”到內(nèi)軍機處
????自秦漢以來,在地方上,郡縣制為每一個大一統(tǒng)王朝維護政權統(tǒng)一的必然選擇,雖然名稱有州縣、道縣、路縣、行省等改變,但都是效法于郡縣制的。
????而在中央,由于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不斷調(diào)整,不斷地充實完備,外加封建王朝內(nèi)部皇權與相權的不斷沖突,這一時期的中央官制處于不斷變化中,行政權力也在各個部門游走,但是又有一個共同點,便是具體的行政執(zhí)行部門沒有太大的改變,都沿襲著隋唐以來的三省六部制。
????何為三省六部,三省為中央決策機構分為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六部則分別指的是吏、戶、禮、兵、刑、工六個具體的行政部門。[14]
????自秦朝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以來,加強中央權力強化皇權便成為每一位雄才偉略的帝王的心愿。漢武帝在位的時候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削弱丞相的權力,在身邊的親信官吏和侍從中挑選人組成新的決策機構—“中朝”,“中朝”的官吏均由皇帝直接進行任命,但是品級普遍較低,且不在朝堂上擔任具體的行政職務。后來,“尚書”職能越來越重要,“尚書”原來只是少府的一名屬官,負責幫助皇帝保管奏章。此時大臣們的奏疏是不可以直接獻給皇帝的,必須先送達尚書署,成帝時,尚書署的長官一改原來任用宦官的傳統(tǒng),改任士子,后署又改為臺,從此尚書臺便成了皇帝的秘書處。后來直到曹魏的時候,尚書臺徹底從少府中獨立出來,成為朝廷最高的權力機關,最高行政權力此時便由丞相處轉移到了尚書臺。
????后來為了牽制尚書令的權力,又設置了秘書令來負責起草皇帝的旨意,后來魏文帝改秘書變?yōu)橹袝衷O立了一個機構—中書監(jiān),長官為中書令,掌管機要后擴大為中書省。中書省的主要職責便是承皇帝的旨意來草擬詔書、傳達皇帝的詔令,并且能夠參與到國家立法中來。中書省漸漸參與到?jīng)Q策軍國大事中,又可以對不妥的行政行為進行諫議,甚至于辯駁皇帝下達的旨意,能夠取舍官吏的奏章,朝廷的權力中心便由尚書省轉移到了中書省,中書令取代了尚書令成為宰相。
????但是隨著中書省的權柄日漸加重,唯恐對皇權造成沖擊,從魏晉開始,皇帝逐漸讓侍中參政,后來又正式設立一個門下省來牽制中書省的權力。侍中在漢代的時候只是一個替天子處理一些日常事務甚至生活瑣事的小官,但因為親近皇帝,無形中便成了親信貴重的職位。西晉的時候,侍中在朝堂上已經(jīng)有了顯赫的地位,“備切問近對,拾遺補闕。”到東晉哀帝的時候,門下省正式成立。
????后來楊堅以外戚身份篡權立隋朝,為了防止同樣的命運在自己身上上演。隋文帝在魏晉三省六部的基礎上正式設立三省長官共為宰相的制度,這種制度為后來的唐朝所沿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