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沈失陷之后,大部分文官對前往前線的差事都是避之不及,有一位卻是自請去前線勞軍。
這位御史就是推薦孫承宗當兵部尚書的那位親東林的湖廣道御史方震孺,在遼沈失陷的消息傳來之后,方御史就感到極為憂慮,天天和人大談遼事,每天都會上疏建言,在朱皇帝面前刷了很多次的臉。
朱皇帝給他的任務還是挺重的,首先要幫助巡撫安置潰兵,轉送右屯衛(wèi)的糧食,調查遼沈失陷的原因和具體的經過,為處置后事做準備,順帶和前方通個氣。潰兵雖說沒什么戰(zhàn)斗力,但終歸是可以當勞動力用,修筑城防。
另一時空,除開右屯衛(wèi)的糧食之外,這些事大多也是方御史去干的,現在只不過是提前了一些日子。
方御史去遼東辦差前,朱皇帝也例行地召見了他。
場面話說哈之后,朱皇帝開門見山地說道:“卿此去遼東,當首重協助巡撫安置好潰兵,監(jiān)督好各運糧官吏,協助新任參政高邦佐轉運廣寧右屯衛(wèi)之糧,監(jiān)督巡撫等各員修筑城防備戰(zhàn)之事。朕會依卿所奏,發(fā)帑金二十萬兩,你此去好生安撫軍士。朕聽錦衣衛(wèi)上報,遼東總兵李光榮,怯懦不敢戰(zhàn),截斷河橋阻斷潰兵歸路。朕恐生禍端。卿此去,要好好查一查此人。若是屬實,與巡撫商量后火速回報?!?br/> “臣領命?!狈接仿勓院?,不由有些欣慰,不信任錦衣衛(wèi)的報告,還派了他這么個正人君子去查實,這說明天子很英明啊。
這位方御史不知道的是,皇帝根本不是什么不信任錦衣衛(wèi),這消息就不是錦衣衛(wèi)告訴皇帝的。
“川浙兵戰(zhàn)隕者眾多,卿也需要盡快調查石柱等土司兵馬功過,以便朕論功封賞撫恤。西南不穩(wěn),朝廷欲安撫好各土司,以安將士之心?!?br/> 聽完皇帝吩咐的一堆事情之后,方御史又提了一堆意見,才心滿意足地離去。
這一位御史,責任心是很強的,這些日子來每天都是至少三個上疏,天天在提遼事,只不過人終歸是沒干過實事的清流,提的意見就沒有幾個是靠譜的。朱皇帝覺得,讓他去做監(jiān)督工作,總不至于也干不好。
遼東兵力肯定是不足的,兵部很快拿出了一個募兵援遼的方案。
對兵部提出來的募兵方案,朱皇帝掃了眼就直接給打回去了。兵部那幫官僚只提了要錢要糧派人和在哪里募兵,對招募什么樣的人當兵,安家銀子給多少,怎么保證發(fā)到士兵手上,新募的軍隊一路援遼的補給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都是提都不提。這樣的提案朱皇帝才不會批準,他又不是正版的天啟那種好糊弄的少年。
吃空餉朱皇帝可以暫時忍了,他暫時也拿眼下大明官場的各種不良風氣沒什么辦法,然而這些官員大多都是招募些市井無賴流氓地痞交差了事,這他就沒法忍了。
這類流氓無產者可以說是眼下的幾種兵源里最差的,現在的大明對基層的管控能力實在是太過拙計,人一跑了就根本找不著了,根本不可能像對社會控制能力比較強的近代國家那樣嚴懲逃兵,由于嚴重的貪腐,大明軍隊里的伙食待遇也極差,根本留不住人,根本沒有近代英國那樣葷素不忌地什么人都往軍隊里劃拉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