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爭吵不斷,舉薦李三才入閣的事,還是被東林眾推進到了會推程序。
會推屬于大明特色的制度,其運行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的程序。
一是在候選人的產(chǎn)生上,要集合眾官,討論商議。凡遇尚書、侍郎、巡撫等官缺,要由吏部組織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堂上官,九卿合議推舉人選;遇更為重要的官缺,如吏部尚書、兵部尚書、總督、以及內閣閣臣等,九卿之外還要有科道官的參與。由于萬歷本人對強勢內閣的不滿,為了打壓內閣,便抬高了科道的權力,到了萬歷中后期凡有會推,科道官已經(jīng)是皆可參與了。
二是在選用上,會推候選人名單上呈,由皇帝確定人選,最終任命結果既可以是會推所選之人,也可由皇帝另選他人。這種規(guī)定本身便界定出了兩種意見上的分歧空間:眾官員在提名候選人時可能存在的意見不同;皇帝在進行最終決策時與眾官員之間可能存在的意見不同。
這個會推其實也是宰相職位被廢除之后,自然演化出來的產(chǎn)物。宰相職位的人事權力在那里,總得有個去向,而并不是每個皇帝都有洪武和永樂兩位大帝那樣的個人能力,皇帝掌控不了的這部分人事權力,一開始就很自然地就流向了吏部,這就讓皇帝再一次感到受到了威脅,出于寄希望于集思廣益以推舉人才,同時削弱吏部的權力的目的,便創(chuàng)造出了“會舉”制度,幾經(jīng)發(fā)展最終演化出了“會推”這種高級官員選用制度。
這世界上從來都沒有完美的制度,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事斗爭這個事無論在哪都是普遍存在的,“會推”制度一經(jīng)確立,皇帝和文官,文官之間就經(jīng)常因為會推而發(fā)生各種沖突。
這個會推并不能證明大明有多民主,皇帝如果夠強勢,無視這些規(guī)矩的時候多了,比如另一時空那位崇禎就經(jīng)常這么干。只不過中期開始明代皇帝無視規(guī)矩選用的官員,往往會被其他文官們扣上一頂“幸進”之類的大帽子,都很難把位子坐穩(wěn)。
李三才這個人,在當下的大明朝,從來都是爭議極大的人物。是否讓李三才入閣這個問題,一經(jīng)被推到正式程序上來,朝廷上下自然是議論紛紛,連遼事的關注度都被擠了下去,如果大明有微博的話,李三才可以瞬間就登上“熱搜榜”。
就一直在冷眼旁觀的朱皇帝看來,不管是保李三才的一方還是彈劾他的一方,都很難以所謂的“邪和正”或者“是與非”這類的單一標準去簡單地分類,甚至都不能以是不是東林黨來區(qū)分這兩幫人。
就像正在彈劾李三才的都察院左僉都御史王德完,此人在爭國本事件中一直是鐵桿太子黨,多次指出萬歷在皇子們的婚姻等事上奢侈無度之類的錯誤,挨過不少廷杖,也素有正直敢諫的名聲。東林和閹黨之爭,嚴格來說其實是“爭國本”這部無聊的歷史肥皂劇的續(xù)集,這位王德完看起來應該屬于是親東林黨一系的。
不過他這一位不光一直在彈劾李三才,還直言東林大佬鄒元標一開始舉薦李三才,之后看到輿論洶洶就不再堅持原論,諷刺這位東林大佬是首鼠兩端。
名列另一時空的《東林點將錄》同時還是鄒元標好友的福建道御史周宗建,這一次卻是完全站在了王德完的一邊,與東林中的其他人在對著干。這個東林黨周總建,前陣子也正在極力彈劾被另一時空的魏公公認為是東林黨的內閣大學士劉一燝和韓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