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里有了大量的資料,朱皇帝就再一次關注起大明的印刷技術起來。
自從德國人,谷騰堡發(fā)明了油墨和鉛合金活字,歐洲的印刷技術就大大超越了中國。谷騰堡對印刷技術的發(fā)明和改良,無疑是奠定了歐洲現(xiàn)代文明發(fā)展的基石,是歐洲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先聲;甚至可以說印刷術的發(fā)明也是誘發(fā)工業(yè)革命的關鍵性技術。
而大明的印刷技術,其實還是徘徊在宋代水平上,大伙都更喜歡雕版,活字也是木活字為主,金屬活字只有極少數(shù)人試水,由于文化市場不夠繁榮,印的書也是四書五經之類的東西為主,很長時間都沒有嘗試過對印刷技術進行改進。
對大明印刷技術落后于西方的現(xiàn)狀,朱皇帝一開始就感到十分憂心。
作為穿越者,朱皇帝是十分清楚,印刷技術對于科學文化發(fā)展的重要推動作用,也記得歐洲人在明初就發(fā)明出了鉛合金活字印刷技術,也正是金屬活字印刷為文藝復興提供了直接的支持,來到大明后,他對大明的印刷技術遇到的困境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此前大明印刷使用的還是水墨,水墨容易浸透紙張,所以只能在紙上印一面,在紙張不算太便宜的當下,大大地提高了成本不說,水墨也不容易附著于金屬之上,所以活字也基本是以木活字為主,木活字使用壽命低,也難以大規(guī)模制造,使得印刷技術難有進一步的改良。
朱皇帝以前是看過一些資料,知道金屬活字用的是油墨印刷,但是記不起歐洲人到底是用的什么材料配置的油墨,詢問了傳教士們也只得到了原料里有松香、炭黑以及一種不知道到底是什么的油。這倒不是傳教士們想藏私,天主教正急需大明高層的支持,一點在歐洲不是什么秘密的油墨配方他們當然沒有保密的理由,除開油料本身,其他的配料和制作方法他們很快都如實奉上,找不到合適的油,只是單純因為雙方交流不夠深入語言不通而已。
當時還是皇孫的朱皇帝,雖不受寵,但調用不算多的資源的權力還是有的,他想找到一種合適的油配置油墨自然是直接窮舉,反正通過翻譯,朱皇帝可以確定那是種植物油窮舉起來也要不了幾個錢,下令把國內所有的植物油都試過一遍后,花了幾天的時間,終于找到了一種名為胡麻油的植物油以傳教士給出的方法配置出了合用的油墨。
為這個事,文官們當時都還興奮了好一陣子,人們紛紛稱贊這是文教盛事。
油墨應用于大明現(xiàn)有的印刷行業(yè),也是有大利的,直接節(jié)省了差不多一半的紙張,無疑是讓讀書人大大的受益了,那會朱皇帝還趁機刷了一波聲望,連一向不算喜歡他的萬歷一開始都表揚了他幾句,賞了些好東西給他。
不過,很快事情的發(fā)展就出乎了朱皇帝的意料,那會某只東林陣營的豬隊友直接來了句“好圣孫”,然后不知怎么就傳到了萬歷耳朵里,這位宅男天子就不高興了,沒多久后就把那個貨貶去了桂省,從那之后,朱由校就小心謹慎了許多,沒再敢在皇宮里折騰。
一想起這事,朱由校就惱恨不已,大明第一個說“好圣孫”的那位解縉大學士是個什么下場,這些文官們心里就沒點數(shù)么?朱棣當時也不過是礙于確實喜歡朱瞻基,不能當場發(fā)作,只是表面上作出高興的樣子而已,私底下其實早就惱怒不已。后來這位總喜歡對君王指手畫腳的解學士,被關進了詔獄,最終死在了紀綱手里也是再正常不過的。